最近许多人都被《南京照相馆》狠狠戳中了线上股票配资平台。
全国各地的电影院都在上演这样一个相同的场景:影院灯光亮起时,全场鸦雀无声,没人起身,没人说话。黑暗里憋了两小时的眼泪,在亮灯瞬间决堤 。
网友们说:这就是《南京照相馆》的 “观影后遗症”,后劲大到让人好几天缓不过来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。80 年前的苦难,80 年前的坚守,被这部电影掰开了、揉碎了,狠狠砸在每个观众心上。
一张照片,一群普通人的生死抉择
《南京照相馆》讲述的故事,来源于真实的历史。
1938 年的南京,罗瑾是照相馆的学徒,每天给日军洗照片。那天他举起底片,看到的不是寻常风景,是杀人、抢劫、施暴的画面 —— 日军在炫耀自己的罪行。
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年轻人,手一直在抖。他偷偷多洗了 30 多张,把最关键的 16 张订成小册子,藏在墙缝里。后来,另一个叫吴旋的年轻人接过这份 “烫手山芋”,冒着杀头的风险守了很多年。
多年后,这本相册成了审判战犯谷寿夫的 “京字第一号证据”。
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,只有两个普通人,在绝境里做了个 “不理智” 的决定。可正是这份 “不理智”,让我们在 80 多年后,还能透过模糊的影像,看清历史最真实的模样。
其实,罗瑾藏起的不只是照片,更是一个民族对真相的执念;吴旋守护的不只是相册,更是文明存续的火种。
80 多年过去,那些影像里的苦难早已化作警钟,提醒我们:铭记历史从不是沉溺过往,而是从血与火中淬炼出清醒的认知 —— 知道我们曾怎样在绝境中坚守,才懂得今天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。文化自信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,它是从 “不忘来路” 里生长出的底气,是从 “守住真相” 中凝聚起的力量。
为什么我们需要《南京照相馆》这样的电影?
有人说,都过去这么久了,何必总提苦难?
但你有没有发现,总有人在悄悄消解历史的重量:说南京大屠杀是 “虚构”,质疑文物的真实性,甚至把我们的文化传统说成 “外来品”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告诉我们,只有清晰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,经历过什么,才能更坚定地走向未来。
其实细想会发现,好多我们以为 “很日本” 的东西,根子都扎在中国的土地上。
日本书道里那支笔,追根溯源是王羲之的笔意;茶室里那碗茶,最早是唐代遣唐使从长安带回去的习俗,陆羽的《茶经》至今都是他们的入门教材。甚至,古代日本天皇的年号,也大多从《尚书》《诗经》里摘字,比如 “明治” 取自《周易》“圣人南面而听天下,向明而治”。
可偏偏有人觉得,简化的 “気” 字是日本的,梅花纹样是日本的,连中国本土品牌的设计都被错认成 “日系风”。
元气森林因使用 “気” 字和 “日本监制” 的标注被质疑为 “伪日系”,但实际上它是中国品牌。“気” 字虽常用于日语,却是由我国繁体字 “氣” 简化而来。有网友觉得中国青梅酒品牌 “梅见” 的梅花纹样 LOGO 源自日本,实则不然。该品牌LOGO由国内知名设计团队 “东西制造局”设计,他们在历史溯源过程中发现,梅花纹早在西夏时期就已经出现,是中国传统纹样。中国企业名创优品也因门店装潢风格,长期被误认为是日本品牌。
我们自己的文化家底那么厚,却总有人认不出自家的东西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或许是我们太久没好好打量自己的文化家底了。那些从历史深处流淌下来的脉络,那些刻在文明基因里的印记,一旦疏于梳理,就容易在时光里模糊了模样。就像有人对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,反而认成了别人家的东西 —— 不是不够好,而是我们离它太近,反倒忘了抬头看看它本来的样子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最打动人的,或许就是这份 “不忘”。电影里,人们守护的不只是照片,更是一个民族不能被篡改的记忆。而文化自信的起点,不就是先认得出自己的历史吗?
文化的底气,从来不在光鲜里
令人欣喜的是,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走向世界舞台。
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一播,全世界都在扒盛唐的妆容和官制;
河南卫视的《唐宫夜宴》《洛神水赋》,让文物在屏幕上 “活” 过来,海外网友追着问 “这是什么神仙文化”;
《黑神话:悟空》一上线就卖爆全球,海外玩家为了搞懂剧情,翻出 86 版《西游记》逐集研究,还学着用拼音叫 \"wukong\" 而非 \"monkey king\"。
但这些光鲜背后,更该记得:我们的文化能延续至今,不是因为多风光,而是因为在最惨的时候,总有人拼死护住那一点光。
80 年过去,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尽,但那些 “更重要的东西”,还需要我们接着护下去。
或许这就是《南京照相馆》的意义:它让我们在回望历史时,不仅看见苦难,更看见那些藏在苦难里的勇气。而这份勇气,正是文化自信最扎实的底色。
有空的话,去看看这部电影吧。有些故事,值得我们认真听一次。
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